编者按: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院党委通过党委理論學習中心组聚会会议、教职工政治理論學習、专题党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形式,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宽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把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作为最高追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事情学习实际,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重慶市現代産業體系的建設
西南大學經濟治理學院經濟系黨支部書記、教授 劉自敏
西南大學經濟治理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 王議寒
産業是立市之本、強市之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簡稱《決議》)。《決議》中指出“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革新爲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速發展現代産業體系”。重慶市現代産業體系建設面臨著産業結構調整緩慢、傳統産業增長乏力、科研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若不及時扭轉,會阻礙重慶市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配景下,貫徹落實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加速推動重慶現代産業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一、重慶建設現代産業體系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産業結構調整緩慢
重慶的經濟總量從1997年的1525.26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25002.79億元,經濟迅速增長,期間也伴隨著産業結構的不斷改善,三次産業結構比從1997年的20.3∶43.1∶36.6調整爲2020年的7.2∶40∶52.8,三次産業結構比總體上呈現第一産業比重下降,第二産業比重先上升後下降,第三産業比重逐年上升的趨勢,産業結構逐步優化調整。但是,與北上廣等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重慶市第一産業占比偏高,第三産業占比偏低,産業結構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見表1)。
表1 2020年北上广渝工业结构对比
- |
重慶 |
北京 |
上海 |
廣州 |
第一産業比重 |
7.2 |
0.3 |
0.3 |
1.15 |
第二産業比重 |
40 |
15.8 |
26.6 |
26.34 |
第三産業比重 |
52.8 |
83.9 |
73.1 |
72.51 |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
(二)傳統産業增長乏力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向被视为重慶经济生长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引擎,汽车工业和摩托车工业是重慶的支柱工业。2015年,重慶市是全国汽车年产量最高的省市,稳居全国前列。但自2017年起,重慶市汽车产量开始被广东省赶超,之后重慶市汽车产量的全国排名更是连续下跌,到2020年重慶市汽车产量在全国排名第7。同时,近年来重慶摩托车工业受市场压缩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整体产销量呈下滑趋势。2018年其产量为389万辆,相较于2008年的1100万辆的年产量相距几倍。重慶汽车、摩托车等传统行业亟需调整。
(三)科研創新能力不足
在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的配景下,地域的科研创新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陈诉》从科技创新情况、科技运动投入、科技运动产出、高新技术工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生长5个方面,对全国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显示,重慶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29.38,排名为10,广东的效用值高达62.14,排名第一,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和重慶。可以看出,重慶科研创新能力与东部发达地域存在较大的差距,科研创新能力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推进重慶市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重慶市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面临着一些困境,因此,我们务须要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三个层面发力,加速建设具有重慶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慶篇章作出新孝敬、展现新作为。
(一)構建一個優勢互補、分工合理的一體化産業花样
一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生长。推动重慶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抓住汽车、电子制造两大支柱工业,以及装备制造等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工业。二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带。重点在于农业提质增效。依托当地域特色农产物、中药材、特色矿产等资源,鼎力大举开展精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工业优势。三是培育生长现代服务业。鼎力大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生长、提升商贸物流生长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不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推进数字工业化、工业数字化,坚持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引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二)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助力産業優化升級
一是突出政府对创新的基础支撑和市场导向。放宽部门高科技行业的政策限制,勉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物研发。放宽部门管控工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引导企业改变传统的工业生长战略和思路,提高对研发的投入和创新的重视。二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联合重慶大学、西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完善人才引进和交流体系,充实发挥重慶作为直辖市的优势,吸引海内外高素质人才。三要立足自身基础,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以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三类企业”为要害,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三)建设成渝经济圈的协同治理机制,助推重慶现代工业体系建设
一是加強成渝經濟圈産業發展規劃。開展成渝地區産業集群的相關研究,制定成渝兩地産業融合發展的專項發展計劃。二是打破市場壁壘,破除市場進入、要素自由流動、制度性壁壘,在市場准入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設計上形成統一標准,實現成渝經濟圈內部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的完全開放。三是建设産業協調機制。組織企業參與配合研發、促進企業間的技術交流、推動産業的技術進步、協調企業間的關系,防止區域內的企業之間出現過度競爭,促進産業集群生産力的整體提升,優化産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