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主題教育 > 正文
師生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三)
宣布时间:2022年01月03日 11:59   责任编辑:经管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院党委通过党委理論學習中心组聚会会议、教职工政治理論學習、专题党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形式,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宽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把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作为最高追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事情学习实际,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關于加速構建重慶市現代鄉村産業體系的建議

PP电子学院农林经济治理系主任、教授 杨丹

PP电子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丁恒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和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十一次全會精神提出高質量發展精神明確提出要鼎力大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現代鄉村産業體系的構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發展鄉村産業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本,是鞏固提升全面小康结果的重要支撐,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但重慶在構建現代鄉村産業體系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困境,需要從多個方面來推進重慶市現代鄉村産業體系建設。


一、重慶市現代鄉村産業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産業規劃结构不夠優化,現代生産設施配套滯後

重慶市耕地條件較差,全市中低産田占77%,有效浇灌面積不到1/3,宜機化的面積不到50%。應該因勢利導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但相關的産業規劃结构還不夠優化,未形成相關産業集群。各區縣産業化發展起步較晚,儲備保鮮、物流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區域內冷儲設施缺口很大。如潼南、大足、安嶽三地冷藏庫約8萬平方米,儲存能力在15萬噸左右,而需求約爲30-40萬噸。

(二)農業科技轉化率不高,品牌效應不夠突出

截至2020年,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60.2%,但在重大科技創新、農業新興學科等方面總量較小、水平不足,農業科技结果轉化率低。2021年,重慶市地理標志商標數量283件,雖然排名第二,但僅占數量最多的山東省的34%,農産品品牌效應不明顯。全市施用有機肥年平均成本約700元/畝,若全市耕地全部推廣使用有機肥,每年將新增投入196億元;全市年産稭稈約970萬噸,若集中接纳1/3,則需每年新增投入16-22億元,農業面源汙染涉及面廣、治理任務重、資金需求較大。

(三)農業經營主體和人才缺乏,聯農帶農作用不夠明顯

2020年重庆市种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万家,其中家庭农场3万个,农民相助社3.63万家,但与东部省份相比,存在主体数量少,支持资金、流转数量不足等问题。重庆市18个脱贫区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392家,规模上亿的龙头企业占全市的 38%。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力量单薄,全市4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从事研发事情12人,高条理人才较少。大多数普通农户主要通太过红方式加入农业工业生长,直接加入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数较少。

(四)要素市場配置不完善,多重潛在風險逐漸袒露

鄉村産業融合度不高,課題組調查發現,從事或未來計劃從事産業融合發展的人數僅17%,而未從事産業融合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信貸約束、地區自然條件限制以及自身文化水平的缺乏。産業用地仍有困難。目前具體用地政策主要以政府或部門規範性文件爲主,規範性不夠、層級較低,相關执法法規、制度配套不完善。政府、銀行涉農信貸推進機制和配套制度不完善,保險等金融支持缺乏。50%以上的人因不了解政策和保險産品,導致未購買農業保險,未接受過當地政府舉辦的與農業保險相關知識培訓的人數超過51%。

二、加速建設重慶市現代鄉村産業體系的建議

(一)抓規劃與強基建,形成特色産業集群

一是科學編制市縣鄉村各級“十四五”鄉村産業發展規劃,多規合一。確定鄉村産業體系構建和産業發展戰略目標,確定優勢産業和主導産業,規劃特色産業集群。二是加強鄉村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充实謀劃千億級産業集群建設。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推廣應用高性能、智能化農機裝備,推動農田宜機化革新。三是打造鄉村産業發展公共服務平台。發揮工商資本作用,讓其爲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引領農業走向新型化。建設集電商交易、大數據平台等一體化的數字化平台。

(二)強科技與促品質,發展綠色智慧産業

一是推動農業科技结果轉化。促進以原始創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爲主的創新要素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完善體制機制革新,激發經濟主體活力,提升技術進步貢獻率,提速科技结果轉化率。二是打造品牌産業。要倡導“一村一品”建設,鼎力大举實施品牌建設事情。根據每個區域曆史形成的優勢農産品以及自身的資源條件,打造各個縣域的農産品品牌。三是注重産業生態環境整治。強化化肥農藥科學使用,集成推廣高效施肥、綠色防控技術。圍繞生態質量焦点,完善環境保護制度,促成政企公衆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三)育主體與引人才,完善利益鏈接機制

一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成爲産業融合的基礎力量,讓經營者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獲得大量的土地。二是引進高素質農業生産經營人才。按優勢特色産業建设培育對象庫,健全多方資源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對農技人員進行分類評價。三是發揮聯農帶農作用。引導龍頭企業與小農戶通過契約式、分紅式、股權式形式建设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使利益聯結的實現路徑越发清晰。

(四)促革新與暢要素,促進産業提質增效

一是促进工业融合生长。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鼎力大举生长乡村工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工业融合的现代乡村工业体系。二是正视农村土地利用功效的复合性。革新现行计划用途分类体系, 允许乡(镇)级、村级土地利用计划在国家统一的用途分类体系中进行合并或细分, 并制定用途管制规则。三是为乡村工业生长提供资金保障。针对性出台金融服务支持工业建设政策,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创新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强化营商情况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