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所有石刻藝術品(主要表現爲摩崖造像)的總稱。區境內摩崖造像星羅棋布,被列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多達75處。其中,國家級6處,市級4處,區級65處。共有石刻造像5萬余尊,銘文10萬余字,大足也因此被譽爲石刻之鄉。
大足石刻源遠流長,始建于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曆經晚唐、五代,壮盛于兩宋,余緒延至明清、民國,創建史達千余年。其造像內容豐富,題材多變,以释教造像爲主,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還有他處不多見的純玄门造像。大足石刻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處摩崖造像爲最。寶頂山、北山石刻于1961年被國務院列爲“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爲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