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孚(1893-1952),重慶市合川區人。台甫盧魁先,後更名盧思,字作孚,中國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社會革新家。
1893年4月14日,盧作孚山生在合川一個小商販家庭。1907年,盧作孚在合川瑞山小學畢業後,後由于家境困難等原因,被追辍學。
1911年,盧作孚在成都參加了“保路同志會”和“同盟會”。1916年起,在《群報》《川報》先後任記者、編輯、社長兼總編,發表了許多進步言論。1919年,在成都投入“五四”運動,加人“少年中國學會”,積極投身“革命救國”的洪流。
1924年以後,盧作孚乐成地進行了三個以建设新的集團生活爲中心的社會革新實驗。
第一個社會革新實驗,是創辦通俗教育館,鼎力大举踐行“教育救國”的理想。早在1921年,盧作孚就在四川泸州創設通俗教育會,開展民衆教育和新教育革新活動。從1924年開始,在四川成都創辦了通俗教育館,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是當時中國開展民衆教育運動最好的通俗教育館之一。
第二個社會革新實驗,是創辦民生公司,竭力探索“實業救國”之路。從1925年開始,盧作孚在合川募集資金創辦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務社會、便利人群、開發産業、富強國家”爲宗旨,從航行于嘉陵江的一艘70噸的“民生”小客輪開始,慘淡經營。到1935年,先後並購了20余家中外輪船公司,統一了長江上遊航運,航線一直延伸到上海。到1949年,已擁有江、海船舶148艘,航線從長江及其支流開始,延伸到中國沿海、台灣、東南亞各國,分文機構广泛長江沿線和中國沿海各主要口岸、台灣、香港和東南亞、美國、加拿人,員工達9000余人,是當時中國最大、最有影響的民營航運企業。盧作孚被譽爲“中國船王”。
第三個社會革新實驗,是開展北碚鄉村建設,積極實踐“鄉村現代化乃至是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從1927年開始,盧作孚擔任四川江(北)、巴(縣)、璧(山)、合(川)峽防局局長,首先肅清匪患,接著開始北碚嘉淩江三峽的鄉村建設。僅五年間,使北碚地區發生了基础變化,建设起新的科學事業——中國西部科學院,新的教育事業——兼善中學,新的工礦企業——三峽染織廠、天府煤礦公司和北川鐵路,新的衛生事業——峽區地方醫院。這些建設,將一個貧窮落後的北碚迅速革新成爲一個初具規模、社會安宁、經濟文化旅遊發達的現代城鎮,成爲中國鄉村建設的楷模。至今,盧作孚仍被當地人民譽爲“北碚開拓者”。
二十年代末,川江航運被帝國主義輪船公司所壟斷,英國的怡和、太古,日本的日清,美國的捷江等十五個國家的輪船橫行川江。他們憑借不平等條約,無視中國主權,在中國內河爲所欲爲。1929年,盧作孚兼任川江航務治理處處長後,下令一切中外輪船進出重慶港必須向該處申報、結關,並開創了中國土兵第一次登上外國輪船檢查的先例。同時,發展壯大民族航運業,迫使外國航運勢力退出長江上遊。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盧作孚呼籲四川各軍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他動員北碚地方的學生和青年組織“北碚抗日救國義勇軍”,趕赴前方,共救國難。
1937年,抗戰開始,盧作孚出任國民政府大本營第二部副部長,並主持草擬抗戰總動員計劃。他電告民生公司全體職工:“民生公司應該首先動員起來參加戰爭”。
1938年,盧作孚出任國民政府交通部常務次長,負責指揮戰時運輸,親臨武漢、宜昌指揮退却運輸。他集中民生公司的所有輪船搶運撤往四川的工廠、政府機關、學校、科研機構和人員;從四川運送軍隊、武器、物資到前線,爲戰時運輸和後方的工業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據統計,抗戰期間,民生公司運送出川抗戰的部隊和壯丁共達270多萬人,武器彈藥30多萬噸。宜昌大退却,也被譽爲“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
1940年,盧作孚出任全國糧食治理局局長。爲解決迫在燃眉的戰時糧食緊張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鑒于盧作孚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貢獻,國民政府先後授予了他四枚勳章,其中包罗勝利勳章、二等卿雲勳章和三等采玉勳章。
1944年,盧作孚作爲中國6個代表之一,出席了在美國召開的戰時第一次國際會議——國際通商會議。
1945年至1948年,盧作孚先後前往美國和加拿大購買海輪和訂造新型客輪。
1950年至1951年,盧作孚親自指揮滯留在外洋的18艘江海船舶駛回大陸,爲發展祖國的航運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0年6月,盧作孚由香港回到北京,出席了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被選爲全國政協委員,毛澤東、周思來、朱德、陳雲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接見和宴請他。期間,他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民生公司公私合營的建議。1950年秋,盧作孚從北京回到重慶,受到鄧小平的熱情接待,被任命爲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52年2月8日,盧作孚在重慶不幸逝世。
盧作孚的一生,以關注民生、推動國家現代化爲已任,矢志不渝地實踐“革命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理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在與黃炎培談到我國民族工業發展過程,有四個不能忘記的實業家。他們是:“搞重工業的張之洞,搞化學工業的範旭東,搞交通運輸的盧作孚和搞紡織工業的張謇。他們都是爲發展我國民族工業有過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