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劍橋大學Martin Vestergaard教授應學院邀請在B201報告廳開展了題爲“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Decision Psychology: Irrational Decision-Making and Suboptimal Outcomes(決策心理學的經濟視角:非理性決策與次優結果)”的學術講座。講座由經濟治理學院劉自敏教授主持,經濟治理學院、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90余位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Martin Vestergaard教授以“生活中的食品選擇”爲切入點導入主題,從意願、醫療、經濟和心理動機四個方面探討了人們在決策時的思考過程,通過對比長期、短期目標,逐步引入對非理性決策和理性決策的探討,進而提出人在決策時會面對兩個差异的系統。
Martin教授將決策心理學與大腦決策機制相聯系,講述了“神經經濟學如何通過大腦相應部位影響決策”。他列舉了諸如結腸鏡實驗等多個生動實例解釋非理性行爲,重點介紹了爲研究非理性決策而設計的金幣選擇實驗,分析了泄漏整合(Leaky integration)導致經濟學中支配性原則(Dominance)違反的機制,並展示了腦神經成像實驗結果。他介紹了腦神經成像的解讀要领,指出腦神經部位與決策模式之間的匹配關系,例如目標價值被准確地編碼在杏仁核中,而去激勵折扣被編碼在前島葉中。他指出,一段體驗的目標價值是非泄漏總和,支配性原則要求“更多總是更好”,但人們可能會因爲泄漏整合而偏好某些體驗,因而大腦構建了對過去體驗的次優總結性表征。
互動交流環節,學院教師宮義飛、李玉婷、譚暢、于同奎、曹慧等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就“非理性看法的界定”“實驗設計要领”“系統交互性的處理”等方面與Martin教授進行了交流,現場氣氛活躍。與會師生紛紛体现,講座整合了心理學、經濟學和神經科學等方面的跨學科研究要领,不僅增進了對人類決策過程的理解,還爲提高決策質量提供了战略,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新視角。